是金子总会花光,关于当下意义的消解与追寻

Tuesday , 2022-11-08 22:26

意义的底层

人总是在闲暇的时候产生意义危机,思考关于我的问题,我与世界的问题,我与环境的问题,这往往让人陷入虚无之中,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,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,不知道当下的存在有何价值,精神状态很容易崩溃,于是我们知道人是需要意义的支撑才能生存的动物,人需要劳动,需要工作,当你发挥主观能动性,参与世界的改造的时候,你会感受到作为个体的人之于环境的存在价值,即意义的所在。这可以理解为是基因为了延续所设置的底层代码,这似乎是一个宕机提醒,反推回去即生存需要劳动,于是需要将劳动赋予意义,再将意义作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,于是人需要在劳动或者说对环境的改造,对熵增的控制中得到生存资料与意义的满足。

当下意义的消解

意义的危机可能从未像现在这样普遍,工作劳动的意义本该让人感受到满足与愉悦,但当下情况是我们都被裹挟进了资本的巨浪当中,铺天盖地的商品与喧嚣在抢占我们的意义高低,影响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定义,今天你穿了aj于是你是最酷的仔,明天你开了豪车你便是成功人士,我们从似乎很少想过,当我们在谈论这些的时候,并没有去关心这个活生生的人是什么,而是他戴着什么,穿着什么,开着什么,这些资本编织的意义之网,它裹挟每个人,通过媒体形成共识与集体意识形态的压制。我们必须痛苦的去工作,在这个过程我们不能享受劳动创造所带来的意义满足,却在这种无形的压迫下不自觉的消费大多无用的商品,从而构建自己的外在价值体系,它让你当下感觉很好,而当你失去它时,却一次次的陷入意义危机,在这个过程中刺激的循环将兴奋阈值不断拉高,进而需要更多痛苦的劳动来满足欲望,而这样的劳动反作用与资本更强的控制力,我们似乎进入了一种螺旋怪圈。

向内寻找意义的锚点

刘慈欣《诗云》中引用到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的这句诗,大概是说一想到天地的宽广博大,自己的渺小突然觉得无比的凄凉,如何在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后去追寻自己的意义,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说起,即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可以被理性完全的认识,当你相信世界可被理性认知,同时你认可关于唯物辩证观的物质观与运动观,便可以进一步理解并接受关于否定之否定的的规律,即对事物演化与对其认知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模型。将其定为自己意义的锚点,即不断的对外界事物规律的学习,不断的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循环,保持自己的低熵状态,简而言之来说即“活到老,学到老“,向内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,而非过多的沉溺于商品拜物教所赋予的标签意义。

那是一种什么世界

时代的变迁根本动力来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,原始社会到部落再到封建再到资本社会,无疑都是生产需要得到解放必须冲破既有体制的束缚,理想状态是当生产力足够发达,人的道德思想水平足够高,到那个时候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自觉的参加劳动并做到极致,这也许是生产力的最高层次的解放。于是想象中我们的乌托邦理想国是什么样的呢,没有剥削,没有压迫,物质与精神的自由让人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工作,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你如果喜欢剃头,你就去做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托尼老师,你想修脚,当你端起每个鸡眼,你都会由衷的开心。每个人都能做自己认可的事情,即每个人都达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最高层,即自我价值的实现。

也或者像《赡养人类》中所描述的,在极致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下,整个世界都会变成一个人的私产!

谁知道呢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