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希望我们成为"二舅",我们终将沦为"二舅"?

Thursday , 2022-7-28 11:42

视频链接

爆红的“二舅”由B站up主“衣戈猜想”在7月26号发布的一个视频,讲述其二舅平凡有跌宕起伏的一生,二舅曾是村里的天才少年,却因一次高烧打针而成了残疾,他自学木工、领养被抛弃的孩子、66岁还带着88岁老母亲出门赚钱……

截止发文,仍是B站排行榜最高第1名。

作者是一个历史老师,旁白文笔颇是有些水准,我想在创作这个视频的时候,内心是真挚的。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也正是像他所说,其实是他无意间触碰到了这个时代的集体情绪,似乎每个人身边又有一个这样扎堆在底层的天才二舅,他们总有办法,他们总是比身边的人天才,他们或者气定神闲,或者郁郁寡欢,或者怨天尤人自己的怀才不遇。总之二舅跟那个村儿里傻傻的树先生一样,在这个时代极力想逃离的农村,是矛盾的普遍性,他们总是存在。

这让我想起我们村儿的“官儿”,他当然不是官,只是一个靠捡垃圾破烂为生的人,也五十多了吧,至今光棍。回老家的路上还经常能遇到他,还是推着一辆自行车,后面挂着各种瓶子之类的物件儿,印象中他总是健康壮实,看起来无忧无虑,或许他低头看路在想着些什么,或许没有。小孩儿怕他,因为他总是脏兮兮的说话很大声,成年人们轻视他,大概因为他的职业。但周遭四邻有点什么红白喜事,他仍然会出现,随一些礼,烧一点纸钱,哪怕不多。后来我觉得他是体面的,他的内心是在坚守着一些自尊的东西,只要这点东西还在,他仍是体面的。

说回“二舅”火了之后,官媒就开始大肆宣传,各大平台也很默契的把热门调到了一个频道,二舅似乎成了一种符号的指代,一如《活着》里面富贵,《1942》里面的东家,是一种所谓民族的坚韧生命力,不屈不挠也要活着的精神图腾。于是乎我们潜意识里面觉得自己也要像二舅一样,你看,这没什么,人家这么难了还过的挺好,出了事儿,咱自己得抗住,不然就是自己不争气!可是矛盾呢,依然在那里,不会凭空消失,只会变化跟转移。这种精神胜利法一次次上演,久了便也就信了,信了便也就稳了,稳了就木了,木了就对了!

二舅或许跟官儿一样,在那样一个闭塞的空间里,他们是体面的,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种闭塞使他们朴素的价值观得以不受外接的冲击。于是身处闹市的现代人们隔着屏幕看着他们,他们的憧憬与焦虑也大都来自于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,在这样一个拜物的社会环境中,无法再维系这种朴实价值观,变化太快的环境让人的精神无法自洽,因为我们焦虑,我们被异化,我们急切的要自己打包成标准商品,然后按需出卖,我们活的并不体面。这难道是我们的问题?而他们的做法似乎在传达一个信息,你别管是谁的问题,怎么解决,你只需要忍受,忍受哪怕莫须有的苦难。而我只想说:艹,滚犊子!

很奇怪的现象是,就像贾樟柯的书里所说,我们的情结里面似乎有一种对苦难的病态追求,似乎占有了苦难就占有了道德制高点,就有了某种话语权,老人们总是张口闭口想当年如何,似乎不经历战争饥荒啥的,你都不知道人字怎么写。我不反对作者表达的初衷即人在逆境绝望中的坚韧与自我救赎。但没有人会享受苦难跟悲伤,我们更不需要强加的苦难,跟事先准备好的麻沸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