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开窍”这一说

Thursday , 2022-1-13 11:54

前几天知乎推来一个问题,还是祖传句式大概是说“人开窍后是一种什么体验?”(知乎的问题后面必须加问号也是比较讲究….),其中一个回答是 【可以找到大量事情的共通之处,做菜,泡茶,装扮,讲话,书法……做得好的关键其实都一样】,这让我有些许共鸣,谈一点自己的体验,这倒不是说自己就开窍了。

学习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,个人经常会经历三个阶段:

第一阶段:处于感性的认知阶段,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到事物的表象,千变万化让人不明觉厉,属于是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

第二阶段:处于认知的理性阶段,开始深入掌握规律,解析出变化背后的规律并加以应用,属于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

第三阶段:处于回归有理性支持的感性阶段,在深入理解规律的基础上,尝试跳出规律,能与事物合二为一,但此时已经工具或者媒介变得不再重要,最终是实现了自我的表达,属于是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;

对一个实物或者技术的学习,要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,所谓的开窍大概是在经历了很多次的这样积累到质变之后,零散的知识与认知碎片慢慢有了顺序跟关联,逐渐从点连接成线,然后交织成网,不断正向循环的壮大,在此期间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,学会拆分主次要矛盾。

于是我们对自身的能力,对接受一个新事物的理解曲线有了更清晰的脉络认知,当你看待自己的时候,能更从容的抽身出来,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当前处于什么阶段,是在曲线的波峰还是波谷,在自己规划的进度条处于百分几。这样便不会在波谷焦虑,你知道这是必经的过程;也不会在波峰膨胀,你知道这只是开始。

其实说到底,人不管做什么都是在表达自我,做菜,洗衣服,刷牙,写代码,画画,原子弹抛光亦或是火车内外胎的维修,所谓的以小见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,你会发现优秀的人他们大多是全方位的优秀,他们的内心有自己所坚持的自洽原则,并贯彻到自己的一举一动。